如何糾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如何糾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指主體的需要受挫折時出于敵意對客體實施的傷害性行為。是幼兒最常見的行為問題,通常表現為:身體攻擊:推人、咬人、拽人。言語攻擊:罵人。有攻擊性的幼兒不但給他人和整個班級帶來不好的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幼兒自身的發(fā)展,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孩子一般與同伴的關系就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納和認可,也成為教師眼中不受歡迎的人。如果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一種消極的環(huán)境中,其身心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作為幼教工作者要重視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認真查找原因,并想辦法加以糾正。
一、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攻擊性行為傾向與雄性激素水平有關,所以,
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擊性行為多,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當然,由于受氣質的影響,同性別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那些身體強壯、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鬧的幼兒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2、心理因素的影響
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友伴和團體的游戲活動,同時又是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驗,兩者相互沖突矛盾的結果,便產生了攻擊性行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有的家長無原則的溺愛、嬌寵、遷就孩子,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在與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發(fā)生了攻擊性行為;還有的家長經常采取恐嚇、打罵的教養(yǎng)方式,結果造成孩子模仿;還有的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吃虧,教孩子打人和欺負別人,久而久之幼兒形成了攻擊的習慣。
4、大眾媒介的影響
隨著電視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幼兒把更多的時間給了電視,
但是現在的電影、電視劇大都充斥著許多暴力、復仇的鏡頭,甚至面向兒童的動畫片、卡通片也在宣傳著暴力的情緒,而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對于孩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5、活動空間狹窄、游戲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
在班級的一日生活中,